11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承办,上海市能效中心支持的“2025首届中国生命周期评价(LCA)产业应用学术年会”在我校举行。
开幕式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葛东波、校长谢华清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潘荔先后致辞。他们指出,LCA是绿色制造的基石,面对当前方法不一、应用碎片化等挑战,亟需加强政产学研协同,构建自主可控、可验证、可推广的体系化能力框架。
面对当前LCA领域“学术研究活跃但产业落地难”“数据标准不一”“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等深层次挑战,本次大会以“让LCA创造看得见的价值”为核心,汇聚了政府领导、高校学者、央国企领军人物及跨国企业代表,共同给出了一份从“学术理论”走向“产业实战”的中国方案。
LCA(生命周期评价)正在经历一场从“科研方法”向“产业工具”的深刻质变。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碳足迹管理需求,当前国内LCA行业仍面临着“数据库条目零散、审核机制缺失、国际互认度有限”的结构性挑战。针对这一核心痛点,首届生命周期评价(LCA)产业应用学术委员会应运而生。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建新教授在会上明确指出,学术委员会的核心使命是推动中国LCA从“分散走向协同,从独立走向共建”,并将重点聚焦三大核心职能“立规矩,建体系”“通国际,促互认”“破孤岛,活生态”,来构建“可用、可信、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LCA要赋能各类产业,必须跨越“通用工具无法适配复杂工业场景”的鸿沟。会上,钢铁、化工、有色等行业的领军企业,以及上海、深圳等先行示范区的政府代表,共同展示了LCA深入中国工业场景的最新实践。中国宝武集团中央研究院刘颖昊博士回顾了LCA在宝钢及钢铁行业20年的螺旋上升历程——从早期的单一产品评价,进化到如今涵盖“一流两链”的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实现了碳管理从粗放向精细的跃迁。面对流程最为复杂的石化领域,中石化石科院吴昊主任分享了碳足迹核算工具及可视化系统在炼化企业工艺流程优化中的应用成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葛青主任则展示了高质量数据库成果,它标志着行业正式告别“经验判断”,迈向“数据说话”的新阶段。
如何让LCA工具真正适配中国复杂的工业场景?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进行LCA核算时大量依赖Ecoinvent等欧美数据库,导致中国制造的真实绿色水平被“平均值”掩盖。基于这一现实困境,易碳数科海科中心副总裁孙赵鑫正式发布了HiQLCD数据库新版本。作为中国本土高质量LCA数据库,HiQLCD不仅在数据颗粒度上贴合中国工业实际,更在方法学上实现了与国际主流标准的无缝接轨。全球最主流的开源LCA软件openLCA创始人、GreenDelta CEO Andreas Ciroth在随后的演讲中,高度评价了这一成果,并通过一个“中国制造、德国使用”的光伏系统案例展示了这种“本土衔接国际”的组合,能够最准确地反映中国出口产品的真实环境影响,为中国产品出海提供了科学的算力支撑。
有了数据和算力,如何降低企业上手LCA的门槛?易碳数科重磅发布了“积木LCA云 3.0”,其AI驱动的智能建模功能、无边界画布、AI助手小易大幅降低了企业开展碳足迹管理的复杂度,让LCA工具不再是专家的专属,而是企业绿色转型的标配,让LCA工具真正长在了中国的“产业土壤”里。
针对行业急需的“即战力”人才匮乏现状,本次大会不仅仅停留在呼吁层面,而是直接拿出了教学解决方案。
大会现场重磅发布了LCA产教融合解决方案及碳足迹教学工具书,并同步启动了碳中和技术微专业“易碳”定制班。这一系列动作打通了从高校课堂到企业岗位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教材+工具+实训”的系统化模式,旨在为行业批量输送懂理论、会实操的复合型人才,从根源上缓解产业化人才的结构性不足。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GreenDelta、WRI可持续转型中心、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技术专家,各大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龙源碳资产、国网英大、南网碳资产、中创碳投等头部企业的决策者齐聚一堂。嘉宾们跳出了传统的理论探讨,直面LCA进入“深水区”后的真实挑战:从如何构建既本土化又与国际互认的高质量数据库,到环境学科如何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再到企业如何挖掘碳足迹的商业价值。这种真正属于“圈内人”的深度对话,贯穿了数据基石、人才造血与商业突围的全链条,不仅澄清了行业当下的迷茫,更为未来的产学研协同指明了方向——即学术界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学支撑,产业界提供丰富的场景与反馈,双方从“单向输送”转向“双向奔赴”。



随着“高质量推动LCA产业应用学术生态建设倡议”的发布,本次大会圆满落下帷幕。这不仅是一次行业的聚会,更是一次LCA应用范式的革新——中国LCA发展正在告别分散、孤岛的时代,逐步迈向由数据驱动、标准引领、人才支撑的产学协同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