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发展两不误 马院扎实推进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

发布时间:2022-03-19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至:

  在疫情防控之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做到疫情防控与发展两不误,根据学校行政院长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各项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学院积极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的申报与专家辅导、中青年学术工作坊和鼓励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等科研工作。学院通过“学科—平台—团队—成果”的基本发展思路,加大学科建设和科研力度,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学院动员和鼓励教师积极申报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为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水平,学院举办了两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申报专家咨询会,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张志丹教授、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国防大学孙力教授应邀参会指导。专家结合申报选题及汇报情况,从项目选题凝练、研究逻辑结构、文本形式规范、学术理论支撑、研究现实意义和主要创新特点等申报中的关键点和常见问题进行了细致点评,并给出了客观、中肯的项目意见和建议。经过校内竞争申报,马院共有10位教师成功申报,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创下了学院申报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新高。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申报硕士学位点为契机,学院通过“学科—平台—团队—成果”的基本发展思路,加大科研和学科建设力度,依托学科搭建交流的平台,打造学科团队,并形成学术成果;学院加强科研管理工作,通过“马克思主义大讲堂”“青年学术论坛”“研究生读书沙龙”等形式,开展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学院接下来将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青年学术工作坊,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梧作《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报告;开展马克思主义大讲堂,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作报告。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活跃了学术研究氛围,提高了青年教师科研兴趣。

   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学院教师积极投入到科研中,在科研耕耘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如发表论文有“数字劳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思想理论教育》,王永章,2022第2期;“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分析——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社区疫情的防控实践”,《上海党史与党建》顾燕峰,2022第1期;“中国共产党建党筹备期意识形态理论构建的特质分析——以《共产党》月刊为视角”,《学习论坛》,徐志坚,2021第6期;“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解蔽与超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天虹,2021第7期;经济权力:大数据伦理危机的社会关系根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张以哲,2021第2期;“生命的自主极性运动:论福柯‘治理术’概念中的康吉莱姆生命哲学意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樊熙奇,2021第4期等。

  战“疫”科研人说: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徐志坚副教授:这段时间我一方面需要静养身体,另一方面,还需做科研课题的申报和论文的修改,研究生论文的指导审阅。自觉遵守疫情防控的要求,宅在斗室中,几件事轮流干也算是休息了。期待疫情尽快过去,自己身体尽快康复,能放手多干一些事情。

  学科骨干张学浪副教授:做科研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默默耕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科骨干乐晓蓉副教授: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和创新思维,科研是提升理论视野和教学能力的源头活水。因有课题结题的目标和压力,疫情期间少了外出的奔波,正好是静下来去阅读经典文献,研讨记录研灵感,思考和梳理知识体系的契机。希望花落疫情去,科研人早结硕果。

  青年教师樊熙奇博士: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教学与科研是自己的主要工作。申请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一方面是自己科研工作的必要部分,另一方面也正好借着这个机会,系统整理自己的研究内容,明确自己近期的研究方向。

  新进青年博士孙子怡:随着学校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的落实和推进,为了服务学院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我在居家期间遵守学校和学院的工作任务安排,申请和修改课题,聆听各位专家对学院老师课题把关诊脉,受益匪浅。

打印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