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上海科技报》 第4版
(文 夏君 吴苡婷)在今年的工作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主动审视学校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优势与不足,整合各方力量,“以小见大、以精见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建专业团队,让学科团队在专业领域中担当工程实践技术难题和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解题人”,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
学校相关领导介绍说,二工大立足上海浦东,面向长三角,以社会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瞄准长三角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主动出击,实地走访企业,调研科技人才工作情况,了解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发现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根据发现的问题,学校立足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彰显应用型大学的本色,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紧扣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紧密结合二工大的学科、人才资源及一批重要科技新成果,围绕知识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科研骨干、青年博士、研究生等成立知识服务团队。团队成员通过与长三角中小城市共建“科技工作站”,担任“科技大使”,以工程技术或科技开发项目为纽带,以“协同”方式开展科技攻关;以精见强,主动“解题”,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不断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和机制。
深耕细作,做中小企业发展的“解题人”
校工学部机械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何成老师担当“科技大使”,他带领研究生研发出的全自动冷拔机、全自动拧螺丝机器人、全自动弹簧齿条自动装配机器人、全自动涂胶机器人、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自动贴标机等一系列智能制造设备,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用工荒”“用工难”等问题,甚至给一些濒临破产的民营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为企业发展赋能。
工学部环境工程团队依托学科优势,发挥教师特长,带领环境工程研究生们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污染源普查、许可证核发等项目,扫除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助力企业绿色发展。关杰教授带领的环境工程团队走访了长三角30多家企业,进行问题诊断,指导环保服务公司和有需求的企业,从污染治理设备运行维护到过程减排进行指导培训,得到相关企业认可和赞誉。王利军教授率领的材料化学团队通过走访浙江海盐等地的中小企业,发现他们每年生产的磷化渣高达1万吨,如果这些废弃物不加以处理,会对环境产生污染,而市场上处理磷化渣每吨要花费高达2000元。为此,王利军团队立足环保行业,找到一种既解决磷化渣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又可以将其资源化的绿色方法,实现固废磷化渣资源循环再生,获得了高附加值新材料,推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而在二工大,像这样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项目还有很多。市场上的商品都有标签,自动贴标机也不算新产品,但是要贴特殊标签——电子芯片标签,这不仅要求精度很高而且要智能贴标设备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动作,从卷筒上撕下标签、在电子芯片上贴标签、边缘对齐四个面整齐包裹等。学校知识服务团队承接了企业的这一项目,“科技大使”带领团队制订方案,反复试验,利用原有工业智能机器人的技术知识储备和技术积累,对自动贴标机进行二次开发,为企业量身定制了电子标签智能贴标机。
此外,学校知识服务团队对玻璃幕墙生产过程进行改造,用机器替代人工涂胶,实现玻璃幕墙自动封装。这一系统的使用降低了企业30%的用胶量,节省了企业近80万元的人力材料开支,有效地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针对企业提出的汽车弹簧钢冲剪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大、容易发生人身事故、噪声超标等问题,汪志锋教授带领的测控自动化知识服务团队攻克了这一难题,设计了可以24小时不间断生产,又消除了安全隐患的汽车弹簧钢自动冲剪生产线,成功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坚守初心,铸就二工大知识服务品牌
学校在服务长三角的过程中形成了较好的口碑,科研成果也因其实用性强深受企业欢迎,二工大知识服务团队踏实苦干精神深得大量的企业赞誉。
“戴着安全帽,穿着蓝色工作服,时而爬上爬下丈量尺寸,时而调试,时而在生产线旁认真地讨论,时而与现场操作的工人师傅交流……”很多企业的负责人都感叹,“二工大的老师比企业的工人还能吃苦。”
周末,学校“科技大使”们顾不上休息,都在赶往企业的路上。浙江武义、江山、海盐、建德,江苏盐城、启东等城市的中小企业纷纷与第二工业大学建立联系,共建科技工作站,学校承担的中小企业技术难题就有几十项。
牢记奉献社会初心,不忘知识服务使命。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学校正在对标上海“科改25条”,全面提升教师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武义、台州等多个技术转移工作站的工作,积极推进安徽安庆、宣城,浙江湖州,江苏张家港、南通等地工作站建设。此外,学校科技园成功入选大学科技园培育工程,学校也在积极申报“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融合示范基地”,为科研与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