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6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毕业离校前,大学生需要怎样的思想引领?如何让大学思政“最后一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给出答案:将大国工匠请进校园,让劳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传授做人学艺的经验和体会,展现新时代劳动者风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劳模进课堂展现“匠心之美”
2018年6月5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少萍、“黄景图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黄景图走进二工大,以“劳模精神启航职场生涯 平凡岗位成就出彩人生”为主题,为二工大2018届毕业生上了最后一堂思政课。
在“大国工匠技艺展示”环节,高少萍现场展示了自己的剪纸艺术作品,并手把手向学生传授剪纸绝活,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匠心之美”。 在高少萍手中,剪纸这一门民间艺术,有很多创新之举:传统剪纸一般手掌大小,题材限于花鸟鱼虫、祭祀祭品、民间传说等图案,而高少萍的作品大到五六米、甚至十几米,而且主题多样,包含“一带一路”这样结合时代主题的长卷作品。此外,高少萍开创了独特的“刀剪结合、阴阳互补”的剪纸工艺,并因此成为“中国剪坛十把金剪刀”。
高少萍以自己投身剪纸艺术的成长经历激励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她说:“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再深厚的传统文化也会失去生命。”作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7级劳模本科班学员,高少萍表示,自己将把“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的精神化作无穷的力量,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高少萍还现场演唱了闽南流行民歌《爱拼才会赢》,鼓励即将毕业的二工大学子们。
新时代劳模精神激励人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级劳模本科班学员,黄景图在思政课上的“劳模讲述”环节,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成才故事,讲述了为中国港口取得成就做出贡献的“幕后英雄”——码头维修工匠们的“匠心”炼成记。
黄景图是漳州招商局码头的一名电气维修工,只有高中文凭的他,凭借着勤学苦研的劲儿,从普通维修工成长为主修工,从水电工成长为机修工,再到高级技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并获评福建省优秀高技能人才和福建省劳动模范。一次,国外进口的检测仪遭遇故障难题,外国专家两次专程到现场都无法解决,黄景图却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节省了维修费用25.5万元。
黄景图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靠学习。新时代的技术工人,不仅要勤恳工作,还要争做技术创新的带头人。”他鼓励同学们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也要多阅读,要时刻升级自己,不断使自己更好、更强。他说,“任何人都是一颗种子,只要扎根在适合自己的岗位土壤中,即使被压在石头下,吸收到足够的阳光雨露,就一定能萌动发芽。”
二工大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张浩天当天特地向单位请假回校参加了最后一堂思政课,黄景图的成长经历深深地打动了他。他说:“黄老师立志做一名知识型的码头机械维修工,而我也将不断学习和研究自控技术,力争成为一名有技术、肯钻研,有创新意识的的工程师,黄老师身上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将会一直激励着我。”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何学诚则表示,“听完两位劳模的讲述,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扎根岗位,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贡献,岗位就是舞台,只要坚持做下去,肯定会有收获。”
据了解,学校对“劳模进校园”专题思政课进行了网络微直播,让不能到现场的应届毕业生也能在线聆听,实时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在离校前的最后一堂思政课上有所思考,有所启发。
原始链接: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8/06/06/209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