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胃口” 赢业内“口碑” 我校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输送生力军

发布时间:2013-11-05 供稿:党委宣传部 分享至: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就在找工作难、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多重压力下,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信用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以高达100%的就业率,且入职单位多为新华信商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维诚信用风险咨询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以及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等热门金融机构,交出了一份让家长、学校、社会满意的答卷。并且,这样的高就业率并不仅仅是今年,而是已经持续了整整四年。在信用管理这个新兴行业中,二工大学生在市场浪潮和实践磨砺中站稳了脚跟,打出了品牌,以自己的务实、忠诚、敬业、勤奋获得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也为学校赢得了好口碑。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准确,瞄准市场需求,着力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所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努力培育学生成为社会适需人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对信用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信用管理行业快速发展。2005年,学校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开始招收信用管理专业本科生,致力于培养社会亟需面向企业的信用管理人才,成为当时全国第四所、上海第二所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校。

  学校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摸清企业“脾胃”,积极探索“四个一致”、“多维度、立体化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成效初显。

  四个一致:

  1、专业方向与市场要求保持一致。学校按照国家信用人才需要和地方人才需求,把准社会、市场急迫需要建设信用体系的脉络,通过走访专家、用人单位和发放问卷等形式对人才市场“信用管理人才”就业岗位的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寻找出市场中有一定需求规模且具有持续性的岗位;即,社会、市场、企业所紧缺的从事企业交易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防范、信用额度管理、企业信用控制等的信用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些岗位中,学校秉持“厚技”传统,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原则,寻找到“市场亟需,我们可以,学生喜欢”的岗位群,坚持“与企业同行”理念,并以此来确定信用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企业信用管理方向,高技能、守信用、国际化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培养目标与学校发展定位保持一致。在职业岗位群确认、培养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充分结合“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学校定位,在培养方案中,设计了“16+3”的学期培养模式。即:在16周理论教学周中,保证本科、学士层次的学生必须达到的理论功底;在3周实践课程培养中设计了“实践模块”培养,以保证与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之间基本实现“零距离对接”。例如:通过理论教学周内的课程内实践、实践教学周内的专门模块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体验市场调查、征信、财务分析、信用信息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信用融资管理、信用综合评价、信用担保、信用报告的撰写等专业模块,对直接用于信用管理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培养。做到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那一刻时“心中有底”,并结合个人兴趣和专长及早作好职业规划,从而保证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有相对的“稳定性”,更有益于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3、能力培养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保持一致。在高技能、守信用、国际化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下,通过“校企合作与国际合作”的方式,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维诚信用风险咨询有限公司、上海汇众企业信用征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了学生实践基地,与德国瑞文斯堡大学、芬兰萨沃尼亚理工大学、美国桥港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了专业合作和交流,与上海市信用行业协会建立经常性联系,引入十多名实务经验丰富的信用职业经理、信用中介行业、商业银行、政府机构专家等作为“顾问团”,以满足师生及时获取有关专业数据与信息,了解最新的岗位能力要求,及时更新和调整授课内容及实践辅导要求,如在“企业信用管理”课程中增加“信用信息跟踪、信用额度授予”等与实务操作紧密相连的内容和企业授信额度管理实际案例;满足师生通过专家把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资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与用人单位、专家之间拥有了互动机会,并逐步形成了趋同的职业“价值观”。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奠定坚实基础,使他们能够在工作后快速适应、融入和成长,不少学生在短短几年内由于踏实勤勉和骄人业绩而获晋升,从一线岗位工作人员迅速成长为总裁助理、项目经理、办公室主管。

  4、素质提升与时代发展和人才要求保持一致。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新形势下,学校强调的人才培养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缺乏延展性”的。在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上,学校侧重于“企业信用管理”方面高技能、守信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同时学校在育人中更注重就业后二次成长和再发展所需要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一、大二课程设计有经济大类平台课程,以保证学生打下扎实理论功底;大三、大四课程设计有拓宽学生知识面、延展学生专业技能的专业选修课程群,如:“自贸区热点问题专题研究” “社会保障学”、“典当与拍卖”、“应收账款管理”、“信用管理案例分析”等。同时通过组织“论文大赛”、“学生科研项目”等各类专业活动,让学生累积再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创造能力。

  在学生科研能力培育中,建立了学生自己的“信用文化协会”。该协会配置有教授作为指导老师,负责引导、指导学生定期开展包括:大家一起看一本经典,问卷调查,案例分析,自贸区热点问题讨论,信用案例点评、外聘专家讲座等活动。活动全程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使广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活动策划与组织、全局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多维度、立体化”培养:

  维度1:国际交流。通过交流生计划与美国、德国、芬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同类应用型高校建立起长期合作交流关系,每学期均会选送学生前往德国瑞文斯堡大学、芬兰萨沃尼亚理工大学、美国桥港大学、瑞典哈尔姆斯塔德大学、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合作高校进行为期三个月到一学期的交流学习,以此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拓宽国际视野、感受国际文化,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实现人才“国际化”。

  维度2:校友引路。邀请历届优秀校友“常回家看看”,与学弟学妹“零距离”对话。举行“我的职业我做主”职业生涯规划讲座,邀请在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个人风险控制部门、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外卡年卡风险控制部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人力资源部、TNT物流财务部信用控制部门等任职的信用管理专业校友结合自身职场经验与学弟学妹分享职业规划经验。通过校友畅谈走向社会以后的经验、心得,介绍朝向更高层次学历培养中的学习方法,抒发对学校和专业的怀念和感情;引领学子更加热爱专业,激发学生以“信用管理人”为荣的荣誉感,鼓舞其为学校、专业添彩的信心和斗志。

  维度3:参与产学研项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如,学生参与了“上海浦东新区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上海东方久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上海保税品交易市场第二市场有限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中钞油墨有限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等多个校企合作项目。由专业老师带领,参与实际项目,一方面使学生在项目参与中提升了信用信息搜集、筛选等实务操作能力,培养了授信额度管理等分析能力,增强了应收账款管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增进了学生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通过参与项目的实践操作发现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而增强了再学习的能力,再一方面就是通过项目让学生接触企业,让企业了解学生,最终实现部分学生留在相关企业里就业的目标。

  维度4:跨专业活动。鼓励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发起、完成与财务管理、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等管理、工科专业共同开展的信用知识竞赛、实战案例专题研讨等跨专业项目和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组织联系和沟通协调能力。

  时至今日,我校已有五届信用管理专业毕业生相继踏上工作岗位,服务于信用管理行业,并且获得了业内的认可和广泛好评,成为政府部门的信用和信息管理部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各类信用管理中介机构、大中型企业财务和风险管理部门的抢手人才。某用人单位的总裁如此评价:“二工大学生,做得了,叫得动,留得住,守信用,成长快”。如今,“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大展身手的舞台,自贸区的宽松政策需要更规范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来支撑;学校也将契合新形势,不断探索与实践,培育更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市场所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信用管理人才。

  11月6日,上海教育新闻网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宣传部、经管学院

  相关链接:《对企业“胃口” 二工大应用型人才获市场青睐》


 

打印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