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科技赋能产业新发展 这些高校有妙招

发布时间:2020-09-12 分享至:

  2020-09-12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9月15日至19日,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工博会不仅是助推产业发展的舞台,也成为展现高校科技创新“硬核”实力的重要窗口。高校科研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赋能产业新发展?请看上海高校的担当和作为。

  华东理工大学:科技赋能产业 创新引领未来

  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华东理工大学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先后建立了生命健康、现代能源技术、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三个交叉研究院,大力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扎实推动学校的科研工作在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型原创研究方面高质量发展,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在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华东理工大学也长期注重科技成果转化。1998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2001年成为全国七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并于2008年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高盐废水低成本膜浓缩系统

  学校主要通过三方面措施,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打造专业队伍,联合专业机构,提升转化能力。学校打造了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双轨制”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并联合上海技交所等专业机构,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通过强强联合,提升转化能力。发挥政策导向,勇于先行先试。学校长期注重专利许可转让,通过激励措施的不断优化和调整,逐步建立了促进专利质量提升和促进转化运用的政策体系。据统计,学校专利许可率达5.7%,居全国高校前列。

  打造共享模式,凝聚协同合力。长期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以“共享”为核心科技成果转化理念,探索以“许可”为主要形式,与教师、院所、企业等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东华大学:探索新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东华大学加强与地方政府、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的交流,构筑“校企联合研发实验室”-“校地战略合作”-“校地企技术转移分中心”-“校地及第三方中介机构协同”的四层次成果转化工作网络,协同创新氛围浓厚。学校聚焦行业共性瓶颈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组织跨学科大型产学研合作洽谈150余次,产学研合作项目达3000余项,推动学科链与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建立健全纺织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引领产业创新升级、参与决策咨询、创造竞争优势等方面不断提升话语权,发挥支撑作用。学校聚焦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服务支撑纺织、材料、医疗、服装、设计等产业科技创新,承担了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形成了顶天立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时尚设计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设计研制中国航天员专用服装,应用于“神十一”载人飞行任务;突破静电纺纳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全球首次获得纳米蛛网纤维材料,开发超轻超弹纤维气凝胶,成功刷新“世界最轻材料”记录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靳向煜团队在上海护理佳实业公司

  上海大学:加快科技创新 加速技术转化

  工博会是展示工业科技实力的重要平台。上海大学注重创新,深挖项目质量。今年,学校在展品征集上紧紧围绕展会主题要求,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学科特色和技术产业化等原则,筛选出27个参展项目。其中,人工智能消毒机器人在诸多医疗场所开展防疫工作,有效推进上海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M3理论和高性能钢项目创新新型稀土耐蚀钢生产与应用技术,使我国钢生产技术由传统的低端转型为中高端,助推国内产业大循环发展。上海大学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在一些重要领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加速成果产业化,赋能产业新发展。学校突破基础学科理论研究。譬如,高性能工模具钢项目专利技术有望带动我国工模具钢上下游产业链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精海7号无人艇执行东海应急探测任务

  学校创新区校合作模式。2019年上海大学整合智能制造、机器人、无人艇等技术与临港片区、上海交大等高校共同组建上海海洋高端装备功能型平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成为上海市“四梁八柱”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之一。

  学校深化校企合作质量。上海大学开展上海市“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攻关,并与中船九院合作开展VOCs治理改造项目,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上海中医药大学:产学研医用结合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上海中医药大学强调产学研医用的结合,重视体制机制的创新,在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临床研究和转化能力的提升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等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技术转移转化模式,学校的中医药自主创新、服务社会能力逐年提升。

  及时研发赶制草本多效免洗洗手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应急启动疫情防治科研攻关;发表科研文章44篇;张卫东教授和张炜教授分别成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防治专家组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提出的“新冠肺炎气阴两虚型”和“新冠后肺纤维化的防治”被纳入上海和国家中医药防治方案。学校还积极组织专家参与新冠患者救治,并组建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派出5批次227人次医护人员支援湖北,接管雷神山两个重症病区,收治201人,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今年工博会会,学校将分成“中医抗疫、中医防疫、医养结合、创新中医”四个部分集中展出学校的科研成果。这其中有在疫情治疗中效果显著的中成药,这也是学校校企合作的典型成果。

  学校还充分挖掘传统中医宝库,在疫情的防护方面以及日常的生活中,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背景,孵化出一批个性化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中医经方AI辅助决策系统、中医香疗系列产品等成果,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做特做专助力产业新发展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学校对标上海“科改25条”,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及智能制造学科优势,聚焦环境污染、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材料循环利用等问题,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订制服务,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废弃电路板及含重金属污泥(渣)的微生物法金属回收工艺和成套设备、石墨烯纳米片规模化生产技术、水下机器人驱动控制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已实现产业化。

  废旧手机线路板元器件无损拆解及自动化分选技术及装备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的引领作用,特别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和资源循环、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等重要领域,需求导向,错位发展,努力做特做专。

  产业需求导向学科交叉融合,有效提升科研及技术水平。学校坚持学科引领学校整体发展,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注重产业链需求导向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教授领衔,做实做强技术转移工作站,助推技术成果转化。学校围绕服务长三角,规划和完善技术转移工作站布局,以项目为纽带,学科交叉为支撑,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知识服务团队,积极参与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目前已在长三角地区建有11个技术转移工作站。目前正聚焦国际文化交流与文创设计,对接长三角高端制造业,与地方联合共建“创意设计引导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产业基地”,以期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产业提质增效。

  原始链接:http://edu.021east.com/node2/jypd/n5/n1503/u1ai33474_K20.html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