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27 供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园网

  2019年2月27日 《上海科技报》 第1版

  (作者:吴苡婷)平凡中包孕着伟大,朴实间天成不朽。2月21日8时58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新时代知识工人的楷模、著名全国劳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发明协会常务理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工人农民组评审专家、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数控工段长李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不幸去世,享年58岁。

  从1980年进入上海液压泵厂成为一名学徒工,39年来,身穿蓝色工人服的李斌在平凡的岗位坚持进行科技创新。据不完全统计,他共完成了数控编程1600多个,完成工艺改进230余项,完成产品攻关达到57项。

  李斌主持承担的“高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的攻关项目,攻破了11个核心关键技术难点,申请了19项发明专利及21项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目在201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1月,他登上了国家科学进步奖的最高领奖台,成为我国少数荣获这一殊荣的蓝领工人。

  正是这项突破使得上海液压泵厂自主研发制造的产品接近国际一流水平,打开了工程机械的高端市场。运用该项技术生产的多项军工配套产品,担负了多次索马里海域的护航行动,在中国海军阅兵式、国庆60周年庆典上,这些军工配套产品还光荣地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从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创新骨干

  1980年12月,20岁的李斌进入上海液压泵厂工作。李斌心怀梦想,立志当一名有知识、懂技能,对企业有用的工人。进厂后的3年学徒期间,他跟着师傅学会了车、钳、磨、铣全套操作技能,快速成长为了一名全能型工人,可以高质量完成高难度零件加工。

  但是,好学的李斌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了传统加工模式的局限性。1982年,他考取了上海电视大学,攻读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还利用业余时间到上海交通大学和长宁区少科站进修。在老师们眼里,李斌是每次坐在第一排,听得最认真、笔记做得最认真的学生。1985年,获得大专学历的李斌又通过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专升本考试,成为机械系电子工程专业一名本科学生。为了不影响工作,李斌选择了每周两个晚上和一个休息日的课程,每到读书日,他总是下班后赶10多公里路程来到学校读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厂实验室主任何亚飞教授当时是学校机械系系主任,在他眼中,李斌从来不急功近利,夸夸其谈,他做事沉稳,会把每个零件的加工质量做到极致。何亚飞对李斌的毕业设计做了辅导,至今还保留着李斌当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当时他的毕业设计是高压柱塞液压泵试验台设计,这是他为了解决工作上实际问题而做的研究。这篇论文中综合了大量模型、算法和机构设计,可以快速解决当时的难题,堪称经典。当时我们评审组一致给予好评,这篇论文也被评为了优秀论文。”何亚飞说。

  1986年和1988年,李斌两次被派往德国海卓玛蒂克公司瑞士分公司工作学习。他以极其刻苦的精神,掌握了数控设备的加工、编程、工艺、维修等四大技能。除了操作机床外,白天他一有机会就跟在老外后面学习数控机床的调控技术和编程技术。

  一到晚上,他就整理资料,做好笔记,测算数据,认真画图纸,一遍遍地设计程序。李斌出色的能力赢得了瑞士公司的认可,不久后成为第一个中国工人调试员,开始指导外国人上机操作。瑞士公司看上了这个中国来的小伙子,向他许诺了众多优厚待遇,恳请李斌留下。但是,李斌带着所学知识和编程技能回到上海。几年后,德国海卓玛蒂克公司总部以无偿赠送价值40万元的数控机床为代价,换取李斌到国外“培训”一年,也没能如愿。

  他为企业创造了6亿元经济效益

  多年的一线工作和学习使得李斌成长为一名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技术工人。1995年,李斌先后担任上海液压泵厂数控车间工段长、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

  我国液压技术长期处于低水平。2008年,上海液压泵厂的产品性能提升遇到瓶颈,液压泵的最高转速总在2000转以下,比世界最高水平6000转低了很多,以至于我国高端工程机械配套的高端液压泵大部分依赖进口。

  企业里有不少人安于现状,认为“我们也就只能做这样档次的产品,高端的产品让老外做”。

  但李斌就是不服气,难道高端液压泵市场就永远让进口产品占领吗?他和自己的班组成员商量后主动请缨,提出并承担了“高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项目。

  这个项目的攻克并不容易,其中具有世界级难题,有11个关键技术难点,工厂的技术人员前后攻了20多年,久攻不下。其中有一个像戒子形状的柱塞环零件,是外国公司的“秘密武器”,是攻关中的最大难点。制造柱塞环,关键要攻克材质和热处理工艺技术。为了解决热处理工艺问题,李斌就积极寻找各方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光与热处理工艺所合作就用了一年时间。

  李斌的攻关团队成员大多来自生产一线,有自己的日常生产任务。为了使生产和攻关两不误,大家坚持“周末不休息、周中加班做”,经常工作到很晚回家。一次李斌加班离开工厂已是凌晨3点多,当坐上出租车回家时,司机就问李斌今天手气怎样。他以为李斌这么晚回家是在打麻将。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斌和他的团队经过200多次试验,终于将11个关键技术一一攻破,使产品工作压力由250KG上升到350KG,转速由每分钟1500转上升到每分钟6000转,主要技术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企业20多年来的梦想与追求。项目的攻关成功,使我国真正拥有国际先进的液压元件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中国企业的产品从性能到价格极具市场竞争力,从此打开了我国工程机械的高端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还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斌也成为全国少数几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的一线技术工人。同时,李斌还获得了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上海市市长质量奖。

  据统计,近10年来,李斌带领同事们共完成新产品项目102项,申报专利192项,完成工艺攻关350项,设计专用工具、夹具550把,为企业创造效益超过6亿元人民币。

  “大国工匠”的崇高精神激励着后人

  李斌在自己的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他觉得一个人价值不在于自己有所作为,乐于奉献,还要帮助更多的人成才。

  1996年,李斌所在的上海电气集团成立了“李斌班组”。为了提高组员数控技术水平,李斌采用自编教材与选用教材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技术培训,讲述基础理论,讲实际操作,大大提供了班组的技术水平。  2003年8月16日,全国首家以普通工人名字命名的“李斌技术学院”开学授课,迄今为止已经培养技能人才超过8.5万人,其中包含了117名高级技师、3200名技师和5600名高级工。他们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冒德华,上海市劳动模范朱建华、阚宝春等一大批新时代的技术性产业工人。

  2007年,上海电气、上海市机电工会为发挥劳模引领作用,打造技能人才培育平台,为技术工人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建立了以李斌名字命名的“李斌数控技术工作室”。“李斌数控技术工作室”在2011年初被上海总工会授予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001号,之后相继被认定为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09年2月,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又成立了“李斌技术中心”,这是全国唯一以著名劳模命名的技术中心。 “李斌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李斌的母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也成立了“李斌工作室”,他曾多次回母校和大学生们交流。他觉得以“踏实工作”作为一种信念,对人的帮助很大,大学生处于树立人生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劳模文化进校园就是要向他们传递这样的精神。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还有一座“文武桥”,文武二字取自李斌的“斌”字,激励学生们要以李斌为学习楷模,追求文武兼备和德技双馨。

  201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李斌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给李斌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很难用数控技术的原理完全概括他工作的意义,作为中国新型工人的代表,他用世界上最硬的材料证明了一个更加硬朗的真理: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共产党员始终无愧于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光荣称号,始终勇立于先进生产力的潮头!”

  李斌还时刻关注技术工人的现状和未来,提出建设性意见。尤其是作为党代会代表和全国、上海人大代表,他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建议,得到了参加会议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中,都汲取了李斌的多项建议。

  原始链接:http://http://kyz.shkp.org.cn/cont/848/209036.html

相关信息

党史学习教育

第五次党代会

劳模文化研究

智能制造工厂

二工大官方微信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电话:021-50215021
Copyright©2019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版权所有 意见反馈 投稿中心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