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漏斗”机制锁定校园创业好苗子

发布时间:2015-06-03 分享至:

2015年6月3日  《解放日报》    第8版

6月2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学生徐正昊在展示自己研发的“人手随动机械臂”。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本报记者徐瑞哲 实习生郑子愚)大三时开出校园BBS“沪江语林”,到研究生毕业时积累了近30万用户,之后借来8万元创办“沪江网”。昨天,沪江网创始人伏彩瑞回到母校——前身为沪江大学的上海理工大学。在创业恩师的见证下,伏彩瑞与校方联合成立“沪江创业学院(网络)”,成为上理工创业班的线上载体。这个班,每两年只招录30人。

  沪上高校创业教育越发普及化,但总体创业率不到1%。上海高校采取的“漏斗”机制,提高了校园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创业实践街”成孵化基地

  创业教育人人有份,但绝非人人适合创业,更不是人人都能创业成功。胡寿根清楚认识到,即使像美国硅谷这样的创业高地,创业成功率也不足两位数,“校园创业的总体成功率达3%至7%,处于合理区间。”

  大众化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缩小范围,“对焦”并“锁定”真正的创业好苗子。上理工毕业生林绘率团队创立“奇怪果园”,以30分钟闪电速度送生鲜产品而出名。目前他们已获千万级A轮投资,并在20个城市近300所高校设点,用户达20万人。他也是“创业班”的学员,首期“创业班”的26名学员,已有20人创业成功。

  在上理工,有三个创业教育层面,好比三道“筛选网格”。除“创新创业大作业”这样的普及教育,具有创业意愿和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采取“专业+创业”学习模式,在本专业之外修读创业管理第二专业。之后,才是创业目标坚定、创业十拿九稳的创业班“小班化”教育。

  二工大校园里,一条约50米长的“大学生创业实践街”上,有16间15平方米左右的创业小屋,其中14间已入驻创业项目,挂着学校颁发的“经营执照”。按照申报制、选拔制、专家答辩制等机制,这些团队从40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中脱颖而出。对于相似度高、创业性强的项目,进行项目整合,实现协同创业。入驻后,每月有考核、每学期一次评估,优胜劣汰,动态循环。

  张璐璐是二工大2014届毕业生,今年6月他在“创业街”上的项目已到期。孵化期间,他的实体企业——显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江苏太仓站稳脚跟,现有17名员工,做着上百万元的网络游戏项目。二工大招生就业处处长经晓峰表示,“创业街”项目的创业成功率达80%,学生总体创业成功率接近10%。

  选好学生更要选好导师

  在创业教育的“漏斗机制”下,除了选好学生,还要选好创业导师。过去,99%的教师都没创业经历,连创业最基本的环节、要素、流程都说不清,难以辅导学生。眼下,更多院校看重教师们在学校以外的非教育经历。

  近三年,上理工每年保持引进100名新教师,总共引进王子栋、胡青等12名“千人”人选,其中“国家创新千人”3名,“国家创业千人”9名。目前,还在积极洽谈8人,预计三年内可全部引进。他们现在都为本科生开课,用国家级的创新创业水平指导在校生。

  辅导员是与学生走得最近的群体。二工大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为辅导员进行培训。目前学校七成辅导员拥有创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学生随时能得到他们的创业咨询和指导。

  不过,校长们也坦言,与庞大的在校生规模相比,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师资的速度远远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还需要内外协同、校企协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系统工程。

  原始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6/03/content_100315.htm

党委宣传部

上一篇:下一篇: